幸福甜點系列:燒麻糬冰與馬卡龍
- Weng Sydney
- 2021年6月1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已更新:2021年6月2日
記得第一次意識到馬卡龍的存在,是《花邊教主 (Gossip Girl)》中恰克(Chuck Bass)買來給布萊兒(Blaire Waldorf) 賠罪的禮物。那個時候,馬卡龍在曼哈頓上流社會裡,是公主般的享受,是一種幸福和愛情的象徵。
多年後(已經不是十八歲了),偶然和朋友去吃「燒麻糬冰」,為之驚豔!原來幸福可以從一碗新台幣45 元的麻糬、花生粉、花生醬和挫冰享受到!而且吃完還連帶滿足對台式古早味甜點的綿密眷戀!太值了!

第一次吃馬卡龍是在台北101地下一樓的快閃店買的。已經忘記那家店的名字,但是一顆馬卡龍新台幣 70元 ,媽媽和我都捨不得吃,所以就兩個人一個。後來大學的時候和好友也是偶爾一兩次小奢侈一下!
在那個時候,吃馬卡龍就像喝星巴克一樣,吃得是一個塑造(幻想)出來的身分。其實那個時候媽媽早就跟我說馬卡龍的性價比真的很差,幾年後開始喝手沖咖啡也漸漸發現星巴克針對不值得一杯 新台幣130元。
不過,少女總是會幻想當公主的時候,而且馬卡龍的顏色和法式宮廷相互呼應,很難抗拒!所以還是到處搜集了一些和馬卡龍的回憶!
記得第一次聽到法國的 Ladurée 是從一位美國媽媽身上聽到的。這位波士頓的媽媽對於 Ladurée 讚不絕口,而且強調一定要點他們的「熱可可」!據說Ladurée 的熱可可濃郁香甜,貨真價實!
於是當我我第二次拜訪紐約的時候發現紐約有分店,就抓著朋友去吃了!但是那一次因為我們是用學生的心態看菜單,因此一群人點了一壺茶來分,而且沒有人特別想喝熱可可。所以就錯過了這個組合。
後來和媽媽去法國在香榭麗舍大道上面坐下來吃的時候決定盲目的照這位美國媽媽的指示點馬卡龍和熱可可.....!! 結果: 非!常!後!悔!
馬卡龍已經是用糖做的了,而即使在法國,熱可可的糖分也是那種喝了很有負擔的!更何況他們走「濃郁」的路線!除了第一口有稍些「飽足感」之外,每喝下去就噁心一次!
到處搜集了很多馬卡龍,多數都沒有特別做功課,目前杏仁蛋白餅最喜歡還是 Ladurée 那種外殼脆脆的但是咬下去有嚼勁且彈牙的口感!
至於內餡嘛~ 其實我沒有特別講究,因為大部分的時候都太甜了!倒是有一次去波士頓朋友家陪她準備女兒的生日派對時做的馬卡龍特別有印象!那時聽說是用 Ladurée 的食譜做的杏仁蛋白餅,內餡沒空弄,就用鮮奶油「敷衍了事」!雖然鮮奶油熱量高,但是他少了一般內餡那種「驕傲的飽滿」,反而因為質地相較稀疏、口感冰冰冷冷的,吃起來有一種清爽的感覺!
花了好幾年追求馬卡龍給人的「優越幸福感」,隨著見識稍稍增長,就慢慢發現幸福跟品味一樣,沒辦法全然用鈔票堆砌成。馬卡龍的價值在於製作過程繁瑣,而行銷馬卡龍的人也把這份工藝和「精緻奢華享受」成功的牽線!
但這畢竟是建構出來的幸福,而對馬卡龍的憧憬就像對愛情的憧憬一樣,隨著歲月的催化及蛻變,想要的不是華而不實的幻想,反而要的是一種紮實、有層次感的情感連結。就像吃一碗燒麻糬冰一樣,台式古早味甜點的味道喚起的是和家鄉文化的親密連結,麻糬的口感配上花生的香味和碎冰清爽把兩人相處時柔軟的、彈牙的、硬邦邦的,通通融合成一種難以言喻的滿足感!
Copyright © 2021 翁悅心 Yueh-Hsing Weng. All rights reserved.
留言